2010.05 湖北省教育厅 2009年度高中校园网站50强(17位) |
旧口高中原名钟祥县第三中学,创建于1956年4月。
1956年(丙申年)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而且欣欣向荣的时期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已经完成了农业、手工业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,实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。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(1953—1958)正处于大力开展时期。中国六亿人民满怀社会主义激情,革故鼎新,共奔社会主义康庄大道。
1955年3月21—31日,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,会议一致通过了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(草案)的决议》。
1956年1月14—20日,党中央召开“关于知识分子的会议”,周恩来总理作了《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》的报告,毛泽东主席作了大会总结,毛主席号召:“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,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,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。”全国出现了“向科学进军”的新气象。
1956年4月25日,毛主席在《论十大关系》中强调指出:“我们要努力把党内、党外、国内、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,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,把我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。”5月2日,毛主席提出了学术界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的方针。
早在1952年3月,党中央就规定“中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、德育、体育、美育等全面发展”(在提法上,智育是排在第一位的),“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,大力提高教学质量”的一系列关于办好教育的正确指示。
在党的正确方针和英明指示的前提下,在建设社会主义浩荡春风的吹拂下,钟祥县第三中学(即今日旧口高中)应运诞生了。那时的新中国是一穷二白,百废待兴。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人才,为了迅速把新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,钟祥县委和钟祥县人民政府于1956年3月决定,钟祥县的教育事业在原有两所中学的基础上(钟祥县原有钟祥县第一中学,办在钟祥城关兰台书院;钟祥县第二中学,办在旧安陆府衙),增办四所中学。这四所中学为三中(设于旧口)、四中(设于石牌)、五中(设于胡集)、六中(设于洋梓)。
钟祥县文教局积极为开办新的中学筹备师资。当时主管文教局人事安排调动是人事科长范云高同志,他对钟祥县第三中学作了周密的人事安排。
文教局从一中调来徐定国老师(原为一中体育教师)任钟祥县第三中学校长,张天生老师(城关小学语文老师)任教导主任。当时共调来10名教师,只徐定国老师是中学教师,张君儒老师是刚从华中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分配而来的,其余8名均为在全县抽调的比较优秀年轻的小学教员。这10名教师是徐定国、张天生、王采翔、刘永煊、杨子郁、区家翔、聂奎一、胡永志、杨国锐、张君儒(后来这些老师都成了钟祥名师)。这10名教师中,只有张君儒老师是大学生,受过高等教育,懂数学,是科班出身,大部分老师都是从读“四书五经”而走向教坛的,开始时也只能教政治、语文、历史、地理、植物、动物一类的课程,当时极缺理工科人才,当时还有一个炊事员王运昌,徐定国校长又从他老家冷水唐港找来一名清洁工,招生后又请来了3名炊事员专做学生的饭,这15个人就雄心勃勃地把钟祥县第三中学办起来了。
这15名教职工中,没有一名党员(当时教育界党员很少,大多老师是旧社会的公立学校和私塾的老师),但大家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,在钟祥县文教局和旧口区委、区人民政府(旧口区当时为钟祥县第七区)领导下,当时旧口区主要领导有李尚钧、向世国、李汝兰、张运海等同志,一定要把社会主义的学校办起来,大家接到调令以后,在1956年5月初(大约是5月2日—5月8日)就全部来到了山西会馆(又名山陕会馆,今旧口二中旧址)。
山西会馆是一所古建筑群,建于清代嘉庆年间,为陕西、山西巨商大贾集资共建,是山西、陕西的商人在湖北做生意的歇脚地和商贸洽谈处。日本鬼子于1939年5月占据旧口以后,曾在旧口镇建日伪旧口县,“旧口县”管辖京山县境内的永漋、杨家浲、下洋港、王家集和天门县境内的多宝湾、王家湾、拖船埠和旧口、水湖(今柴湖镇全部范围)、长滩等地,山西会馆是鄂西保安司令熊光的住地。1945年10月15日,伪军鄂西保安三团团长高华庭受共产党人谢威同志的感召,曾在此率2000多士兵投向共产党,参加新四军五师。这山西会馆颇具规模,这一古建筑群(可惜后来全被拆建)内此时办了两所学校,即旧口中心小学和钟祥县第三中学。三中占据四栋房子,一栋教室、一栋半学生宿舍、一栋老师宿舍、半栋为办公室地点和杂屋。这样三中的框架就形成了。
1956年5月10日,钟祥县第三中学召开第一次教职工会议,徐定国校长布置了下学期招生计划,大家为开学作准备,采置桌椅、床铺,为教学作准备,为招生作准备,要求大家齐心合力、艰苦奋斗,办好社会主义的新中学。
1956年6月下旬,经钟祥县文教局统一命题考试,(当时国家规定,考中学由文教育局统一命题,考高中由地区文教局命题,考大学由考生自己报考学校,由大学自己命题),高小毕业生考语文、数学、自然、历史、地理五科,自然、历史、地理为一张合卷,三张卷合计总分300分,根据家庭出生,思想品德和考分择优录取。钟祥县第三中学共录取新生200人,办了四个初一班,学生于1956年8月30日全部到了校。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县各地。当时钟祥三中的档次就只低于一中和二中。
开学以后,学校为学生开设了14门课,政治、语文、数学(分算术和代数、几何)、物理、化学(初二阶段)、历史、地理、植物学、动物学、音乐、美术、劳动、俄语(57年才增设)。在旧口区委的关怀下,学校与旧口卫生院结合,为学生免费体检,免费防治各种疾病,小病小疾实行免费治疗。学生入校都转了户口关系,吃着国家供应粮,供应指标为每月36斤,国家对学生有着许多优待。学校开展“劳卫制”体育训练,钟祥三中在十几名教职工的艰苦努力下,红红火火地开办起来了。
当时师资条件很欠缺,只有张君儒老师一人受过高等教育,他一人就带了4个班的(全校)的数学课教学,胡永志老师把全校的音乐和体育课全包了,还代管老师伙食,举办学生运动会(胡永志老师后来被湖北省体委看中,不久就调湖北省体委工作)。徐定国校长既当校长又教政治,聂奎一老师管了全校的教务工作还负责文件试卷的刻写油印。刘永煊老师除代课外还兼任学校团支部书记……大家乐意多吃苦,多代课,多作无私奉献。有些课程如物理化学,是先学后教,边学边教,当时的教学状况,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一句话,“先当学生,后当先生”。老师的教学能力逐渐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,由外行变内行。
老师们实行集体办公,坚持政治学习,大家积极学习,学习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《教育学》,学习苏联老大哥(当时处处都要求向苏联老大哥学习)的教育经验“五原”、“五环”(五原即五个教育原则:直观性、自觉性、系统性、量力性、巩固性原则;五环即五个教学环节:组织教学、检查复习、讲授新课、巩固新课、布置作业)。
当时老师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,老师住集体宿舍,四个老师同住一间房,生活用具十分简朴,集体统一用餐,完全是一个战斗级的小班,只有教导主任张天生有妻子,其他老师都是男性单身汉,有的老师谈对象了,女朋友来了,只能来看看就走。学生开始睡统铺,后来睡上下两层的木床,一张床睡4个学生。老师的生活条件常年跟搞水利建设出外工差不多,直到两三年后才略有改善。老师的工资也很低,大多是二十多元,但老师们没有人有怨言,大家感觉到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自豪与幸福,感受到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荣,充满了干人民教育工作的无限激情。大家都不计较个人得失。只有一个心愿,一定要把钟祥县第三中学办好,办成一所先进中学。
钟祥县三中的10名教师积极投入教学,各行其职,自制教具,积极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,共同克服困难,同事之间没有勾心斗角,没有争权夺利,没有思想隔阂,畅所欲言,单纯忠诚,日夜操劳,为办好社会主义革命化中学而尽心尽力,全校的教师充满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革命热情,这一群年轻人(就徐定国校长年纪最大,只有30多岁,大多为20多岁的青年人)都要在这一所由自己新创办的中学里奉献美好的青春。
假期里,老师们积极投入社会活动,响应党的号召,到农村去,到群众中去,投入党的中心工作。参加扫盲,参加农业合作化的巩固工作和完善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工作,服从上级调配,学生放了假,老师没有假。特别是对贫下中农的扫盲工作,取得了很大成绩,有不少翻身农民,他们的“睁眼瞎”病被老师们治好了,有的人还走上了领导岗位。
1956年年终,钟祥县文教局对全县中小学进行检查评比,钟祥县第三中学被评为“先进教育单位”,徐定国校长还当选为钟祥县第七区(今旧口镇)的人民代表。
很现代化的校区,很大,虽然离城远了点,但是地铁很方便,住在这里的小朋友挺幸福的。另外图书馆大赞。
交通便利,味道都很好,性价比也很高,旁边有驾校报名点,有旅行社和火车票代售点~~总之很好哇